一、 历史沿革
晓新村是在十八世纪,清泰东陵修建后,由清廷派出机构“清泰东陵内务府”驻地职官居所演变而来。1912年进入民国以后,原驻陵官员逐渐划入民国户籍,1934年原清泰东陵内务府更名为晓新村,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二、 坐落位置
本村辖区坐落于清西陵腹地,泰东陵(乾隆生母的陵寝)坐落在我村,在泰陵园寝以北约一华里。南与五道河村(西陵镇政府驻地),北与梁格庄镇旺龙村,东与忠义村,西与豹子峪村,东北与梁格庄镇西大地村接壤。
三、 土地与人口
全村总面积3.27平方公里,(折合4900亩),其中耕地700亩,半林半滩1000亩,山林地1000亩,荒山2000亩,村民居住地200亩。
现有注册人口745人,其中满族人口占70%,其余30%,除少数蒙古族外均为汉族。
四、 资源概况
(一) 自然资源
本村主要土地资源为沙土性耕地,其次为丘陵、河滩及少量林地,虽风景较佳但生产较少,山地土层瘠薄,河滩缺少水源,且没有任何矿资源,总体上属于资源贫乏的乡村。
(二) 文化资源
本村自清代以来,多数人家通晓满书,文风较盛。仅自建国初期至今,曾从事教师职业的就有30余人,占全村总人口的4%。
软笔书法一直是本村的一大文化特色,改革开放之前渐显衰微,但自1995年创建书法班以来,教十名儿童少年投入书法学习,目前这批青年多有翰墨之能,书坛新秀之星层出不穷。
目前,正有本村村民筹建“易水文化展览馆”,为开展文化旅游,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,弘扬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基层民众的文化历史素养,移风易俗创造条件。同时,也为当代从事文化艺术的人们提供展示研修的平台,组织着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档次的系统工程。
五、 今后的发展目标
村党支部、村委会,正在谋划着旅游业与林果业结合发展,争取在5年之内把全部荒山完成绿化,发展农家旅游10家。同时把书法学校办好,把易水文化展览馆推向社会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建设,保护生态,美化环境,树立良好的民风,使全体村民走上文明富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