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气势恢宏、风景秀丽的清西陵景区内,有一个洋溢着浓郁满族风情的美丽村落—凤凰台。村庄始建于1730年,是乾隆生母陵寝—泰东陵的守陵村。全村总面积2.9平方公里,有138户、537口人,主要是满族。现有两委干部5名,党员42名。
清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,雍正皇帝在泰陵修建陵寢,划定保护区域,砌风水围墙,修相应建筑,凤凰台村南的东口子门及向北延伸的风水墙、村东的金银库、祝板房是其中的部分建筑,守护这些建筑的官兵的到来形成凤凰台最早的村民。随着乾隆生母泰东陵的修建,陵寝管理机构八旗、礼部、工部营房同时建成,这些管理人员形成凤凰台第二批村民,也就是现在村民的祖先。
凤凰台的机构布局分围墙内、外两个部分。围墙外有金银库、宝花房、口子门、风水墙。围墙南面和东面分别建有两座门户,门洞宽一丈二尺,顶高一丈九尺,布瓦硬山顶。门楼内有门框、门簪,朱门两扇无门钉。门楼两侧的围墙,高约一丈二尺,八字形墙顶,墙身用毛石垒砌 。围墙内自南向北有一条宽敞的主街,主街两侧有小巷。每条小巷有水井一至两眼。巷巷相对,户户相对,纯一色的灰布瓦房,有清水脊、马鞍脊,有团瓢,房舍整齐有序。南门北端建有真武庙。街道南端两排是八旗官员的住房,中间一排是礼部官员的住房,北端的两排是八旗兵弁的住房。围墙内东南角是祝板房和工部人员的住房。院落由一亩三分至二分四厘不等。凤凰台村的建筑和清西陵古建筑群一起于2000年11月30 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真武庙用来供奉真武(玄武)大帝,真武(玄武)在四方神灵执掌中位居北方,而在五行当中北方属水,满族来自于白山黑水的东北,1635年皇太极定满族名为满洲族,建国号为清,而每座帝后陵的八旗营房内居住的是满洲八旗官兵,所以在帝后陵的八旗营房内都建有真武庙,并且都位于营房的北端中央。庙宇东西两侧墙壁上是漫画,内容表现的是真武大帝从出生到成仙的成长过程。清代帝后陵寝八旗营房都建有关帝庙,这是满族文化向汉族文化转变的标志之一,凤凰台没有单独修建关帝庙,而是在真武大帝塑像的左侧塑关帝像。
近年来,该村抢抓政策机遇,不断拼搏进取,发展致富产业,建设美丽乡村,开启了凤凰台腾飞之路。
建设满族风情村,人居环境不断改善。翻建村东、南两个营门,整修古村墙,将农户院落统一修复成“青砖灰瓦”的古建样式;村内街巷全部硬化并安装太阳能路灯;建停车场一个、休闲公园两处、水景观一处,并配置健身器材;翻建办公室和活动中心,扩建图书阅览室,新建卫生室,建大理石文化墙一处,喷泉一座;打井铺管实现集中供水,户户通了自来水;修连村公路三条,建桥三座;挖掘传统民俗文化,组建满族歌舞队一支,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。
发展村域经济,满家乐、古建彩画、苗木三大产业如火如荼。“满家乐”农家游产业,深入挖掘满族传统菜肴,吸引来八方食客,已形成特色旅游品牌,央视《消费主张》、省、市媒体等都有采访报道,“满家乐”商标也已注册。古建油漆彩画产业,通过发扬传统手艺,组建古建协会,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本村技工遍布全国各地,北京、天津等许多古建工地上都有凤凰台人的身影。苗木产业,近年发展迅速,全村苗木花卉面积达百亩以上,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。
几年来,该村先后被授予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、“省级文明村”、“河北省民族工作示范村”等荣誉称号,2014年8月份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,今年年初,又被评为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。昔日的八旗兵营,为清西陵的保护与发展,做出过卓越贡献;如今的盛世新村,又焕发蓬勃生机,驶上了发展快车道,处处呈现出家富民乐的喜人景象。